科林斯再次逆袭一年比一年更强小球时代全新4号位就绪
赛季初的禁赛风波,给了科林斯不小的打击,经历了两个赛季的磨练,他已经渐渐适应了NBA。缺席整整25场比赛,科林斯顶着被质疑的声音回归。几场比赛调整后人们惊讶地发现,科林斯的表持续升温。身体天赋爆棚的他在夏天加强了各项技术,其潜在能力还未完全释放,未来他是老鹰队重建之路的内线核心。
老鹰被誉为NBA的“活雷锋”,他们因重建送出了太多优质球员,管理层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老鹰队的历史并没有那么多的辉煌,他们曾多次闯入季后赛,却都在首轮徘徊,勒布朗的球队一次又一次将他们扫地出门。球队终于下定决心彻底摆烂,在“毒药合同”帕森斯清空后,老鹰队终于熬出头了。
本赛季老鹰队看似战绩倒数,但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可以和强队扳手腕了,下个赛季就是重新崛起的开始。夏天他们拥有联盟前3的薪金空间,手里有一堆选秀权,只要管理层不操作失误,球队进季后赛指日可待。这支球队目前由特雷杨引领,科林斯为他的副手,两人已经建立一定默契,这仅仅还是个开始,接下来他们有可能成为联盟最好的双人组。
大学时期效力于维克森林,大一表现中规中矩,真正让他发光不适是在大二那年,场均得到19.2分9.8个篮板和1.6次盖帽,这也让他决定参加NBA选秀。按照正常流程,天赋异禀的球员在大一结束就该参加选秀,而大器晚成的科林斯是一名“高龄”新秀,这影响了他的选秀顺位,最终在首轮第19顺位才被老鹰选中。
作为替补场均出场24.1分钟,使用率为17.9%,可以说大部分战术都和他没有联系,加上当时球队缺少真正的核心控卫,科林斯得到的机会有限。赛季场均出手7.4次命中4.2球,命中率为57.6%,投篮不多效率很高。赛季基础数据为10.5分7.3个篮板1.1次助攻,
选秀低顺位主要原因还是未来隐患,NBA各球队更看重潜力,非即战力,科林斯的问题就在于他是否还能成长。
巧合的是,科林斯的生涯轨迹和大学如出一辙,第二个赛季科林斯各项数据暴涨,场均能砍下19.5分9.8个篮板2.0次助攻,接近20+10的数据,让他成为老鹰队的内线支柱。这个赛季科林斯加强了篮下对抗,身体更加结实,让他在篮下有着劲爆的表现。同时科林斯增加了外线%。
科林斯的能力再次提升,场均21.6分10.1个篮板1.6次封盖的数据,人们开始把他和许多顶级球星对比。
本赛季他的3分球上升到另一个台阶,真正的威胁到对方的防守,使其作出改变,这给球队战术提供了巨大帮助。
最为明显的提升就是攻击范围,新秀赛季科林斯更多的进入内线,当遇到强硬中锋时,他只能在中距离做小哥。
17-18赛季科林斯的进攻,篮下占比58.9%,近距离两分占比16.7%,中距离2分占比11.0%,远距离两分占比5.0%,几乎没有3分出手,线分远射,他几乎就没有中距离出手了,整个赛季篮下占比54.3%,近距离两分占比18.9%,中距离两分占比6.0%,远距离两分占比1.8%,线%,效率比上赛季略微提升。
他的进攻选择变得丰富,篮下占比为46.9%,为生涯新低:近距离两分占比18.5%,中距离两分占比6.8%,最后远距离两分占比3.5%,线%。
科林斯变成了一个内线射手,他的出手变得更有效率,以无球为主的他不需要去内线分线等待空位,或挡拆顺下完成空接,这种既简单又有效的进攻方式,比之前任何时候都经济适用。
科林斯之所以得到这么多机会,还与球队打法变化有关,自从特雷杨来到球队,他两的挡拆频频奏效。就这样科林斯转型成为新时代的中锋,这让他的身价迅速飙升。小球时代,内线需具备空中作业能力,同时还要有稳定的3分球。
科林斯本赛季一共出手605次,其中扣篮134次命中117球;篮下勾手出手26次命中13球;跳投出手228次命中93球;上篮217次命中130球。
3分线外的定点投射和篮下终结,这是科林斯目前主要进攻手段,由于队内有特雷杨这样的掌控者,科林斯完全不用持球,
专心得分的他效率上升到新台阶。进攻效率仅次特雷杨排在球队第二,赛季PER总效率值达到23.6为生涯新高。
最后来说下新时代中锋最关键的防守问题,科林斯在常规时间是一名4号位,他在防守端更多的是补防外线。由于联盟众多球队开始使用“伤亡五小”战术,关键时刻主教练不得不把科林斯放在5号位上,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身高2米08,体重104公斤,在面对字母哥、戴维斯、约基奇等顶级内线时,他在对抗上并不占优。同时不太专注的防守和站位技巧,让他在5号位漏洞百出。本赛季个人防守效率为105.9,相比上赛季有所提升,场均盖帽达到了1.6次,这是积极性的体现。
总的来说科林斯的进步给了老鹰队想象,以他为内线核心,打造老鹰的伤亡小阵容值得一试。
老鹰目前引进的卡佩拉还未投入使用,未来他将与科林斯搭档内线。卡佩拉是一名纯内线球员,他的存在将减轻科林斯内线防守压力,同时球队轮换将有一定调整,阵容更加灵活。总的来说,科林斯依旧是老鹰队未来蓝图,期待他与特雷杨重建球队,为冠军发起冲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