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球上网”的前世今生了解一下
“发球上网”这门手艺好像在本世纪初的职业网坛还有最后一批使用人口,而如今这门手艺近乎失传。
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伟大的过渡者”费德勒早已学会和底线型选手周旋,“桑神接班人”邓特好像永远无法成熟的少年,“巨人”卡洛维奇碍于不灵活的身手只能采用上网的战术,这些发球上网的继承者只有费德勒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客观的是,费德勒独步武林的战术根本不是发球上网。
比利简金,纳夫蒂娜洛娃,考特,麦肯罗,伦德尔,埃德伯格,鲁塞德斯基,考瑞尔,伊万尼塞维奇,桑普拉斯,拉夫特,亨曼,菲利普西斯……当年这些响当当的名号都去哪儿了?
随着最后一位发上型大满贯得主桑普拉斯的退役,可以说发球上网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还记得2011年中网新球馆开馆仪式上,桑普拉斯和萨芬进行了开馆的表演赛,眼尖的球迷都能发现桑普拉斯的手里不再是那块曾经我们熟悉的武器,而是换上了一块百宝力的Pro Drive。
赛后记者还问起这位草地之王的拍子。除了赞助的问题,桑天王也表示自己的体力和专注度已经无法驾驭小拍面,更无法全力以赴网前拦截,萨芬的底线技术也是异常优秀。从他玩笑般的调侃中不难看出他对如今底线型打法的感叹。
“发球上网”打法在上世纪60-90年代横行网坛,更是在80年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90年代进入了白热化的较量,之后就像楼兰古城一夜衰败,让人唏嘘不已。
记得培养阿加西的现代网球之父尼克波利泰尼曾经总结过,“上世纪的网球教学的宗旨在于强化特长,而现在的网球教练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消除球员们的技术弱点。”
发球上网横行网坛三十年,各种比赛录像和技术资料早已被全世界的教练共享和研究。所以发球上网的衰落和国际网联改变场地速度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因为如今的底线球速并不比当时的球速慢,而且近二十年以来发展得最快的技术正是——接发球。
比起桑普拉斯为了追求突破而从双反改为单反,阿加西同样也是与时俱进的代表,阿加西鬼使神差的接发球技术在和桑普拉斯的对决中并不落下风,甚至更打击发上型选手的信心。
四大满贯只剩温网是草地,而其他赛事的草地比例也是少得可怜,这种趋势使得草地上占优的快速打法趋于消亡,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从纳达尔VS费德勒早期的对决中可以看出来,可以举例2008年之前,我们观察那时候他们两位的比赛。
费德勒对决纳达尔这类底线型选手的时候费德勒的发球优势反而不明显,不如他击败纯发上型的选手更有优势,这正是近二十年接发球技术提升的表现,优秀的接发球也是费德勒这类过渡性选手的利器,因为当年就是靠优秀的接发球技术把发上型选手拉下神坛。
如果费德勒和纳达尔的例子不够充分,毕竟费德勒是个过渡性人物,纳达尔之前还有阿加西,科斯塔,莫亚,萨芬,休伊特,费雷罗这些底线型选手中的接发高手证明了这一点。
你可以说,90年代末的发上型选手已经日趋衰老,可是康纳斯可是从60年代打到90年代横跨30年的全能型选手,他与时俱进的接发技术有时也让麦肯罗无可奈何。
与此同时,底线稳定性的提高也是重要的因素,早期网球的底线型选手就算盘踞底线也是在寻找机会,用底线拉锯找到机会之后,他们很多时候也会靠上网来结束战斗。
但是近二十年的底线技术完全不一样,除了球员充沛的体力,还有疯狂的上旋和各种刁钻的Outside-in,现在的底线型选手根本不怕强悍的发球,也不怕对方来到网前。
你犀利的发球技术我也有,你出色的截击技术我也有。当下这些出色的底线型选手会把来到网前的球员打成筛子,因为稳定的接发技术和底线上旋让底线型选手信心满满,或许他们遇见发球上网型选手还会在心里呐喊:“大家伙,来吧,来上网吧,让我把你拍得千疮百孔!”
②“发球上网”顾名思义就是用很高的发球质量来奠定上网的基础,所以这些人的发球都是又快又准;
③比较依赖正手是因为万一发球质量不高,之后可能要为随球上网做铺垫,同时自己的单反有弱势;
这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因为网前被打穿就没有回旋余地,特别是遇到了一个底线技术特别稳定的对手比如阿加西。发上型选手活在当下还未必有机会来到网前。
发球,现在的底线型高手的发球并不比当年的发上型选手差,接发技术如此完善的今天,他们依旧能发出很多的Ace球,球拍科技的进步也让发球变得更优秀。
单反高手,诸如桑普拉斯,库尔滕,海宁,费德勒,瓦林卡,加斯奎特,科赫尔斯奇雷伯……只有像他们一样优秀的反拍技术才敢抗衡攻防兼备的双反,否则永远只能做双反的“刀下鬼”。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一种创新的发球上网的会让底线型选手疲于奔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